男女授受不亲,什么是授,什么是受,你知道吗?,陌生人对我做那种事

婚姻恋爱 2022-07-2662未知admin

“男女授受不亲”一直以来是众人熟悉的一句口头表达,很多人都大概知道这是男女之间大防,不能过于靠近的意思。但很少人知道其本意和来历。

首先从字面意思来分析,“授”就是给予,“受”就是接收,“亲”就是肢体接触。

这句话的意思是男女之间不能直接接触、言谈,出自战国《孟子·离娄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

很多人看着这句话,往往望文生义,片面理解认为,就是男子和女子不得相接触,以此束缚男女礼数而制定的不合理要求,认为儒家思想迁腐不堪,连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都要做出如此限制,其实这是不准确的。

“男女授受不亲”的前提是男女在一起“止乎礼”,要有所矜持。

战国时期,辩论家淳于髡与“亚圣”孟子有一场争辩。淳于髡问:“男女授受不亲,礼与?”

孟子回答:“礼也。”

淳于髡诡辩道:“嫂若是溺水了,你会援之以手吗?”

孟子答道:“若嫂子溺水却不援救,是豺狼的行为啊。男女授受不亲,礼也;嫂溺援之以手者,权也。”

仅看故事中的这一部分,就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

古代封建礼教认为男女间保持距离且动作不得亲密是维护“礼”的举止。

但是儒家并无直接提出或明文做出规定男女之间绝对不得用手接触、言谈或收送物件。那种对男女之间的交往进行严格而无情地限制和残酷束缚人性的说法更是不合适的。

从典故可以明确肯定,当时孟子仅认为这种行为是符合“礼”的,并不是强调做到“礼”就必须呆板照搬这种做法,更何况孟子也指出在特殊的情况里所施权宜之计是不违背“礼”的。

很多人却将这句话断章取义,脱离当时辩论的大背景来理解,将这句话当作是儒家传统思想中的糟粕,看作儒家传统礼教中的局限。

在中国古代,交际礼俗自始至终都被人重视,男女之间的交际尤其如此在宗法礼教的严格限制下,女性是男性的附属,男女被严格界限开来。

儒家思想是在这种时代大背景里出现的产物,自然会受当时时代的局限。

因此儒家经典所反映出的思想也认同男女之间要守卫“礼”法,需要保持一定的距离,不过其初始目的在于严防非夫妻关系的两性,因为过多地接触而导致越轨之事的发生。

一定程度上,儒家的“男女授受不亲”在维护宗族家庭的和睦稳定方面还是起到积极有效的作用。

随着朝代更替、时代变迁,儒家思想也在传承发展,但是,对此也会出现一些极端片面的理解,比如朱熹提出的“存天理,灭人欲”。

尤其是宋代之后,男女之间的区分更是一种严格的社会现实,女性受到更为严重的摧残迫害。在此基础上,非血亲或夫妇的男女就被更为无情地规定要保持距离。

当然,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并无刻板要求为守礼就不顾其他。

“礼”与“理”并不是不可融合,甚至经常要求要兼顾。在为人处事上,有道德的人既要求合乎于礼,更要求做到合乎于理,通晓以情济变之大道。

因此,虽然“男女授受不亲”作为封建社会的传统伦理观念,要求男女之间不得肌肤接触,但还是指出,特殊情况下不需拘泥礼教。在这点通情晓理上的认识还是值得肯定的。


都市女性网 Power by DedeCms 

联系QQ